注:本系列文章中用到的jdk版本均为 java8
LinkedList
类图如下:
LinkedList
底层是由双向链表实现的。链表好比火车,每节车厢包含了车厢和连接下一节车厢的连接点。而双向链表的每个节点不仅有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,还有指向上一个节点的指针。
在 LinkedList
源码中有一个 Node
静态类,源码如下:
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<E> { E item; Node<E> next; Node<E> prev; Node(Node<E> prev, E element, Node<E> next) { this.item = element; this.next = next; this.prev = prev; } }
一个 Node
节点包含三个部分,分别是
- item:数据
- next:下一个节点的指针
- prev:上一个节点的指针
LinkedList
的主要变量如下:
// 集合中的元素数量 transient int size = 0; /** * 首节点的指针. * Invariant: (first == null && last == null) || * (first.prev == null && first.item != null) */ transient Node<E> first; /** * 尾结点的指针. * Invariant: (first == null && last == null) || * (last.next == null && last.item != null) */ transient Node<E> last;
一 添加元素
LinkedList
支持想任意节点位置添加元素,不仅提供了集合常用的 add()
方法,还提供了 addFirst()
和 addLast()
, add()
方法默认调用 addLast()
方法,也就是默认是往链表尾部插入元素的。
add()
方法源码:
public boolean add(E e) { linkLast(e); return true; }
1.1 尾部插入元素
linkLast()
源码如下:
void linkLast(E e) { final Node<E> l = last; final 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l, e, null); last = newNode; if (l == null) first = newNode; else l.next = newNode; size++; modCount++; }
我们来画张图演示一下如何给链表尾部插入元素:
假如链表中没有元素
对应源码中的 if语句
,如果没有元素则新增的这个节点为链表中唯一的一个元素,既是首节点,又是尾结点,前一个元素的指针和后一个元素的指针都是null。这里注意 head
节点不是第一个节点, head
节点只是标识了这个链表的地址。
假如链表中有元素
对应源码中 else语句
。先将新增的元素当成 Last
节点,然后将原来的 Last
节点的 next
指向新节点。
else l.next = newNode;
一图胜前言,画个图是不是什么都明白了。
1.2 头部插入元素
linkFirst()
源码如下:
private void linkFirst(E e) { final Node<E> f = first; final 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null, e, f); first = newNode; if (f == null) last = newNode; else f.prev = newNode; size++; modCount++; }
还是根据上面的图来解读一下源码,先将第一个节点赋值给中间变量 f
,将新节点 newNode
赋值给 first
节点。如果链表没有元素,则 Last
节点和 First
节点都是新插入的节点 newNode
,否则,将原来的 First
节点的头指针指向新节点。
二 删除元素
LinkedList
提供的删除方法有根据 索引
和 元素
删除,除此之外还提供删除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的方法,这里我们只分析一下根据索引删除的方法。
public E remove(int index) { checkElementIndex(index); return unlink(node(index)); }
checkElementIndex(index)
方法就是用来判断传输的索引值是否合法,不合法则抛出数组越界异常。重点来看一下 unlink(node(index))
方法是如何删除元素的。
node(index)
方法源码:
node(index)
方法就是根据索引获取该索引位置的节点
Node<E> node(int index) { // assert isElementIndex(index); // 如果指定下标 < 一半元素数量,则从首结点开始遍历 // 否则,从尾结点开始遍历 if (index < (size >> 1)) { Node<E> x = first; for (int i = 0; i < index; i++) x = x.next; return x; } else { Node<E> x = last; for (int i = size - 1; i > index; i--) x = x.prev; return x; } }
unlink(Node<E> x)
源码如下:
E unlink(Node<E> x) { // assert x != null; final E element = x.item; final Node<E> next = x.next; final Node<E> prev = x.prev; if (prev == null) { first = next; } else { prev.next = next; x.prev = null; } if (next == null) { last = prev; } else { next.prev = prev; x.next = null; } x.item = null; size--; modCount++; return element; }
画张图分析一下删除是如何进行的:
- 假设删除的是第一个元素 :则它的
prev==NULL
,我们需要将他的后一个元素(图中的second)作为第一个元素 - 假设删除的是最后一个元素 ,则它的
next==null
,我们需要将他的前一个元素(途中的second)作为最后一个元素 - 如果是中间的任意元素 ,则需要将它的前一个元素的
next
指针指向它的后一个元素,同时将它的后一个元素的prev
指针指向它的前一个元素。
三 总结
LinkedList
底层是由双向链表实现的,由于是链表实现的,不仅要存放数据,还要存放指针,所以内存开销要比 ArrayList
大,删除元素不需要移动其他元素,只需要改变指针的指向,因此删除效率更高,同时它没有实现 RandomAccess
接口,因此使用迭代器遍历要比for循环更加高效。 LinkedList
也支持插入重复值和空值,同样也是线程不安全的。
点关注、不迷路
如果觉得文章不错,欢迎关注、点赞、收藏,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,感谢大家。
如果文章写的有问题,请不要吝惜文笔,欢迎留言指出,我会及时核查修改。
如果你还想看到更多别的东西,可以微信搜索「Java旅途」进行关注。「Java旅途」目前已经整理各种中间件的使用教程及各类Java相关的面试题。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就可以得到这些资料。